
高中孩子讨厌妈妈该怎么办
有个女孩在青春期突然对妈妈说:"你永远不懂我!"她成绩从班级前十跌到倒数,妈妈却坚持认为她不够努力。直到有一天,女孩在日记里写道:"每次我考不好,妈妈第一句话就是'你看看别人',我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。"这种单向的指责,像一把钝刀,慢慢割裂着亲子关系。
我曾指导过一对母子,男孩把妈妈的关心视为"控制",每次妈妈问"今天过得怎么样",他就会冷冷地说"你管得太多"。后来我们发现,问题出在妈妈总用"为你好"的逻辑,却忽略了孩子需要被尊重的渴望。当母亲学会说"我注意到你最近很累,需要我做什么吗",孩子反而愿意分享心事。
有个父亲分享过这样的经历:他每天下班后都和儿子讨论学习,结果儿子把手机放在枕头下,说"你根本听不懂我在说什么"。后来他调整策略,每周固定一个晚上不谈学习,带儿子去公园散步。当母亲不再执着于"辅导",孩子反而主动聊起学校里的烦恼。
在咨询中我发现,很多妈妈把"关心"等同于"监督",把"爱"理解为"付出"。一位母亲每天给孩子准备早餐,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"陪伴"。当她开始在孩子上学前说"路上小心",而不是"今天要吃掉所有营养",孩子的眼神突然变得柔和。
有个案例特别典型:妈妈总说"我都是为了你好",结果孩子把房间锁得严严实实。后来母亲发现,孩子其实渴望的是"被理解"。当她不再用"你应该"的句式,而是问"你觉得怎么样",孩子终于愿意打开房门。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,需要父母先放下自己的焦虑。
我见过太多这样的母亲,她们把"母爱"当成一种责任,却忘了孩子也需要成长的空间。有个母亲每天晚上都要检查孩子的社交软件,结果孩子开始和朋友刻意保持距离。当她学会说"我担心你,但更希望你告诉我你的感受",孩子反而愿意分享朋友的动态。
在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,妈妈的爱常常会遇到"反向"的挑战。有个女孩在月考失利后,把妈妈的安慰当成敷衍,直到妈妈在她书包里发现一张便条:"妈妈,我知道你爱我,但你能不能别总说'加油'?"这种真诚的表达,往往比千言万语更有效。
每个家庭的问题都有其独特性,但共同点在于父母需要学会"看见"孩子的情绪。有个母亲曾说,她不知道孩子为什么突然沉默,直到发现孩子把所有情绪都藏在了成绩里。当她开始关注孩子的表情变化,而不是只盯着分数,关系才慢慢有了转机。
青春期的亲子关系就像一场双向奔赴的旅行,需要父母放慢脚步。有个父亲分享,他和儿子约定每天晚饭后不谈学习,聊各自喜欢的动漫。这种看似随意的互动,反而让父子找到了共同话题。当母亲学会用"我"的视角表达,而不是"你"的视角要求,沟通才真正开始。
最后我想说,孩子对妈妈的抗拒,往往不是针对妈妈本身。那个躲在房间里的少年,那个不愿说话的少女,他们真正抗拒的是"被控制"的感觉。当母亲学会把"为你好"变成"我理解",把"你应该"变成"我们商量",那些曾经的矛盾,或许就能找到新的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