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dmin

10岁的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

admin 2小时前 00:55:33 4
10岁的孩子不听话该不该打摘要: 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经常遇到家长问:"孩子十岁了,不听话该不该打?"这个问题背后藏着深深的焦虑。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:李女士每天下班后都会和儿子发生争执,孩子沉迷游戏不愿写...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经常遇到家长问:"孩子十岁了,不听话该不该打?"这个问题背后藏着深深的焦虑。我们先来看一个真实案例:李女士每天下班后都会和儿子发生争执,孩子沉迷游戏不愿写作业,她一怒之下打了孩子一巴掌。第二天孩子突然沉默,书包也不再打开,直到某天深夜突然大哭,说"妈妈打我时,我感觉你不是在管教我,而是在伤害我"。这个瞬间让李女士意识到,体罚可能正在摧毁母子间的信任纽带。

十岁正是孩子形成独立意识的关键期,就像小树苗开始向阳光伸展。王叔叔发现儿子总是顶撞自己,他习惯性地用"我小时候"来证明自己的教育方式。但当他看到儿子在朋友面前缩着脖子说"我爸妈总是打我"时,才明白这种"以暴制暴"的教育方式正在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。有位父亲曾告诉我,他每次打完孩子后,都会在心里默念"这是为了你好",但孩子却在日记里写道:"我最讨厌妈妈说'为了你好',因为那句话后面总跟着打手心。"

我们不妨观察另一个场景:张妈妈发现女儿总在晚上偷偷玩手机,她用"你再这样我就打你"来威胁。结果女儿赌气把手机摔在地上,还说"反正你们也不懂我"。这种对抗背后,其实是孩子渴望被理解的本能。就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被老师批评,回家后却把作业本撕碎,这不是单纯的不听话,而是情绪表达的失当。

教育从来不是简单的对错判断,而是需要智慧的对话。曾有位妈妈分享,她发现儿子沉迷游戏后,没有直接责骂,而是和他一起制定了"游戏时间表"。他们约定每天完成作业后可以玩30分钟,但需要先和父母商量。这个改变让儿子逐渐学会了自我管理,而妈妈也发现了孩子在游戏中的专注力。这种双向沟通的智慧,往往比单纯的惩罚更有效。

当孩子不听话时,我们不妨先问问自己:这是孩子在试探边界,还是我们在用错误的方式沟通?就像一个孩子在雨天弄湿了鞋子,父母的责骂可能让孩子学会隐藏错误,而耐心询问"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",反而能发现孩子内心的脆弱。教育需要的是理解,而不是控制,当我们用爱去倾听,孩子自然会用信任来回应。

阅读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