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小孩子常厌学的原因
有的孩子像被压弯的竹子,作业本上密密麻麻的红叉像荆棘。初二的轩轩曾告诉我,他每天晚上要写到十点,数学题越做越觉得没意思。更让他崩溃的是,每次考试排名下滑,父亲就会把试卷拍在桌上,说"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"。这种将学习等同于竞争的思维,让原本需要探索的求知欲变成了恐惧的源泉。
家庭氛围如同隐形的绳索,悄悄束缚着孩子的翅膀。记得有个女孩小雅,每次写作业时母亲总在旁边念叨"你要是考不上重点班,就别想有好出路"。渐渐地,她开始用手机看视频,把作业本涂满涂鸦,直到某天突然说"我讨厌上学,因为那里只有分数"。父母这才惊觉,他们用焦虑浇灌出的,是孩子对学习的抗拒。
校园里的社交暗流,往往比课堂更难应对。小学五年级的浩浩总在课间躲进厕所,因为他发现自己的座位成了"问题学生"的集中地。每当老师点名让他回答问题,周围同学就会窃笑。这种持续的挫败感让他开始逃课,用"肚子疼"当借口,实则是害怕被注视。他的故事提醒我们,学习环境的温度,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热情。
当孩子开始用"不想上学"来逃避现实,往往是因为他们找不到学习的意义。有个初中生小杰,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却提不起精神,直到他发现课本里的物理公式和自己组装的航模有着奇妙联系。当他把学习当成探索世界的工具时,那些曾经令人痛苦的作业本,变成了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。
每个厌学的孩子都像被蒙住眼睛的旅人,他们需要的不是责备,而是被看见的勇气。就像小雨后来在心理咨询室说的:"我其实很喜欢画画,只是妈妈总说画画没用。"当父母愿意蹲下来,倾听孩子内心真实的渴望,或许就能找到打开学习之门的钥匙。那些被压抑的兴趣、被忽视的情感、被误解的天赋,终将在理解与尊重中找到绽放的方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