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厌学的高中生怎么进行心理疏导
记得去年遇到小明,他成绩一直名列前茅,却在高三时突然开始撕作业本。父母发现他每天凌晨三点还在刷题,却说“反正考不上好大学”。后来才知道,他偷偷报了兴趣班,却因父母反对而陷入自我否定。这种“被安排的人生”就像一条没有出口的隧道,当阳光照不进来时,连呼吸都变成负担。
有些孩子会用更隐蔽的方式表达抗拒。小红的书包里总是塞着漫画书,她会假装认真听课,实则用手机看视频。班主任发现她成绩下滑后,特意在课后找她聊天。小红说:“老师,我觉得学习就像在走钢丝,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。”这句话让我想起很多学生,他们把学习当成一场必须完美的冒险,却忘了过程本身的意义。
家长常陷入的误区是把“努力”等同于“优秀”。小刚的父母每天检查他的学习计划,却忽略了他偷偷在日记里写“我讨厌数学”。后来通过沙盘游戏,我们发现他把数学课本当成了“被压迫的巨人”,每次解题都像在与敌人搏斗。这种将学习工具人格化的心理,暴露了孩子内心对掌控感的渴望。
其实厌学就像一场无声的战争,战场在书桌前,武器是压抑的情绪。小美因为父母总说“你看看隔壁王同学”,开始用手机游戏逃避现实。当她终于鼓起勇气说“我想做自己”时,父母才发现,他们用比较的刀,把孩子的心割得支离破碎。这种“被比较的创伤”往往比学业压力更致命。
疏导的关键在于重建连接。有位母亲分享,她不再盯着孩子的成绩单,而是每天陪他做半小时手工。当孩子在陶土上捏出歪歪扭扭的杯子时,她突然发现:“原来他害怕的不是失败,而是被评价。”这种“无条件关注”的方式,让孩子慢慢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。
每个厌学的孩子都像被困在迷宫里,他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指令,而是能看见他们内心的地图。有时候,一个简单的“你今天想吃点什么?”比说教更有效。当孩子开始谈论自己的喜好,而不是成绩时,真正的改变就悄悄开始了。
教育从来不是单行道,而是双向奔赴的旅程。那些在教室里偷偷画画的孩子,那些在操场角落发呆的少年,他们的世界里或许有更丰富的色彩。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做的不是驱赶他们,而是学会蹲下来,看看他们眼中闪烁的光芒。当理解代替了指责,当陪伴取代了命令,那些被压抑的求知欲终会找到出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