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news

高中生心思不在读书上怎么办

news 1小时前 04:18:50 2
高中生心思不在读书上怎么办摘要: 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焦虑地描述这样的场景:孩子明明坐在书桌前,眼睛却盯着手机屏幕;作业本摊开半小时,笔尖始终没有落下;考试前夜辗转反侧,第二天却精神恍惚。这些看似简...
作为心理咨询师,郭利方老师常遇到家长焦虑地描述这样的场景:孩子明明坐在书桌前,眼睛却盯着手机屏幕;作业本摊开半小时,笔尖始终没有落下;考试前夜辗转反侧,第二天却精神恍惚。这些看似简单的描述背后,藏着无数个家庭的挣扎。去年遇到的几个案例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个问题的复杂性。

小明的父母是典型的"望子成龙"型,每天催促他做题到深夜。可这个成绩中等的男孩,总在书桌前摆弄着手机,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的频率比翻书还快。某次月考后,他突然把所有教科书撕碎,把试卷扔进垃圾桶,说"反正考不好,不如早点放弃"。父母这才意识到,他们用焦虑浇灌出的不是希望,而是对学习的彻底厌恶。

小美的情况更让人揪心。她父母常年争吵,家里的气氛像高压锅般压抑。这个敏感的女生总在课间躲在操场角落,用手机播放音乐来麻痹自己。有次班主任发现她上课偷偷写小说,问她是不是想通过创作逃避现实。小美红着眼眶说:"我写的故事里,主角永远能逃离这个家。"这种用幻想对抗现实的逃避,往往比沉迷游戏更危险。

小强的父母则陷入了另一种误区。他们把孩子成绩当作唯一标准,却忽视了这个喜欢画画的少年内心。每次他想画素描,母亲就会说"画这些能考上大学吗"。某次艺术节,小强偷偷把画作藏在书包里,用课间时间完成。当画展获奖时,他却说:"原来我也可以不靠分数证明自己。"这种压抑的创造力,往往需要更温柔的引导。

面对这样的情况,家长需要先调整自己的心态。就像小明的父母后来发现的,过度关注成绩反而会让孩子产生"我永远无法满足你们"的自我否定。与其在书房里争吵,不如在客厅里聊聊彼此的期待。小美的案例提醒我们,家庭氛围的改善比任何说教都重要,当父母开始用平和的态度交流,孩子会慢慢卸下防备。

教育方式的改变同样关键。小强的父母后来尝试把画具放在书桌前,允许他在完成作业后画半小时。这种"允许"的改变,让孩子的注意力开始在学习与兴趣间切换。就像我们常说的,每个孩子都像未完成的拼图,找到合适的拼接方式才能看到完整的画面。

最重要的是要理解,心思不在读书上不是简单的"不专心"。它可能是对压力的反抗,对未来的迷茫,或是对自我价值的探寻。就像小美在艺术节获奖后说的:"我终于找到了不用考试也能发光的方式。"当家长能看见孩子内心的光芒,教育才能真正成为照亮前路的灯塔。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,被理解,被尊重,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。

阅读
分享